陈逢干,宁夏石嘴山大榆树沟煤炭产销公司董事长,1958年出生在浙江天台县白鹤镇左溪二甲村的一个贫困农家,2002年来到宁夏创业。 2005年,陈逢干成立了宁夏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基金会“宁夏陈逢干大学生助学基金会”;2007年,陈逢干的社会公益捐赠达到了2200多万元,其中包括捐赠1500万元资助开办宁夏大武口区首家福利敬老院;此外,陈逢干还把做企业的理念引入福利敬老院的经营,贡献智慧与经验,以“社会企业”的方式帮助福利敬老院运营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7年,不计陈逢干在浙江的捐赠,仅为宁夏的慈善事业捐款就已达3000余万元, 推荐单位:自荐 详细资料
陈逢干
陈逢干出生在浙江天台一个贫困农家,2002年来到宁夏创业,截止到2007年,仅为宁夏的慈善事业捐款已达3000余万元,善款遍布助学、扶贫、公共建设等多个领域,他被百姓誉为“宁夏首善”。尤为重要的是,陈逢干的慈善事迹不仅仅体现在一个捐赠数据上,更体现在其多年从事慈善事业的过程中,对企业参与公益事业的模式不断的摸索创新。2005年,陈逢干成立了宁夏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基金会“宁夏陈逢干大学生助学基金会”。2007年初,陈逢干又向外宣称,要成立一家公司,赚来的每一分钱都回报给社会。于是,2007年8月,陈逢干资助开办宁夏大武口区首家福利敬老院,并将做企业的理念引入福利敬老院的经营,贡献智慧与经验,帮助福利敬老院运营发展,而福利敬老院的所有收入所得全部用于解决辖区内贫困孤寡老人的供养问题。在陈逢干看来,作为一个企业家,在扶贫、教育、医疗等任何一个领域的问题,都可以运用社会企业、公益增值的方式解决问题,一个企业家仅通过捐钱参与慈善事业,力量还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更应该贡献企业家的资源、智慧、经验。让公益增值,才是做公益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06中国十大慈善家之一陈逢干的宁夏助学情 “我叫白娟,现就读于广州华南理工大学。我家经济状况不好,就在自己对未来感到茫然时,你伸出了关爱之手,点燃了我的希望之火……” “今天我领一份情,明天我还十份恩!我会秉承陈先生之志,努力学好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做贡献,为人民做贡献!” 这是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在信中对陈逢干表达的感激之情。看着案头学生来信越集越高,陈逢干感到无比欣慰。 陈逢干是一名卓有成就的民营企业家,而最让人们称道的,是他热心公益慈善事业,多年坚持扶贫济困。特别是去年,陈逢干成立了创始基金300万元的“宁夏陈逢干大学生助学基金会”,基金会资金来源由他个人捐献,并每年注入300万元用于资助宁夏当年考上区内外高校的贫困学生。为此,他荣膺2006中国十大慈善家桂冠。 陈逢干头上有许多闪亮的光环:宁夏石嘴山市大榆树沟煤炭公司董事长、甘肃武威林峰矿业公司董事长、甘肃肃北柏盛矿业公司董事长……他的企业分布华东、西北、东北多个省区,拥有大量资产,但他却经历过许多磨难。他出生于浙江天台农村,家境贫寒,11岁即为生活所迫辍学参加劳动。1976年,18岁的陈逢干从乡亲那里凑了100元钱,利用一些工厂的下脚料,开始了他的织袜事业,并将这一“成果”及时在家乡推广,由此发展成了家乡现今的袜业加工基地。此后,他到上海等地谋发展。随着事业的不断扩大,2002年,他买下宁夏石嘴山市大榆树沟煤矿,从此,宁夏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缘于年少时乡亲们对他家的关照所萌生的报恩心情和对富裕后应回报社会的正确认识,陈逢干早在经商初期,就尽其所能捐款做善事。从10元20元开始,到几百元几万元几十万元,只要有人找来,他认为确实需要,就慷慨捐款。有时资金紧张,他不惜从朋友处先借款。资助家乡建桥修路、建设学校,帮助贫困家庭和学生,以及在外地经商中随机资助,这些年到底捐了多少钱,他自己也说不清。 陈逢干了解了宁夏的情况后,深深同情宁夏众多贫困学子的处境。为此,他决定为第二故乡做一点贡献,设立助学基金。去年4月他的助学基金会成立。他的基金会每年以4000元和2000元的标准,一次性解决860名考上本科和专科的贫困学子的就读困难。去年,陈逢干还为宁夏大学贫困学生的“自强社”捐款5万元,资助以前考上清华大学的一名盐池籍贫困生每年1.5万元,直至其毕业。 陈逢干不但在经济上资助贫困大学生,还很关心他们的成长。受助大学生写来的信,他一封封地拆看,尽管他每天都非常忙,但还是挤出时间回信,勉励大学生们勤奋学习,树立远大志向,走出精彩的人生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