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在许多地方,还是先报志愿,后知道成绩。这是一个非常荒谬的制度。这分明是以考生为敌,逼着孩子小小年纪就进行人生赌博。
今年高考的一大特点,就是高分复读的学生甚多。为此,《新京报》和搜狐网针对“高考复读该不该消取”进行了网上调查。在2858名参与投票的网友中,逾四成人认为不应限制,而8.61%的人认为应彻底取消复读(8月26日《新京报》)。但是,这批复读的考生究竟有多少?这本来是很容易得到的数据,可有关部门似乎没有心思去深究。大家似乎没有意识到:这批高分复读生的存在,不仅会给明年高考带来巨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以后的高考,都将受到其冲击。
道理很简单:按以往的经验,复读一年,分数上升潜力甚大。今年差二十分进不了北大,明年几乎就十拿九稳。但是,如果这样的复读生多了,游戏规则就会变。高分复读生和高分复读生会在来年死拼,当年的应届生,无疑更处于劣势,难进自己理想的学校,于是可能效仿前辈,自己也复读一年。我就认识一个复读生,今年报北大差一点儿没有上,明年竟连报北大也心里犯虚了,怕的是今年的复读生和明年的精英应届生的双重夹击。如果这样的做法形成风气,复读生的数量年年看涨,应届生的机会年年缩小,最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复读。
其实,今年某些地区的分数线就出现了异常上涨。这是否和去年留下的复读生有关?我呼吁掌握数据的有关部门迅速进行研究。否则,高中教育就变成了高考补习班。大家一年一年地做题,一年一年地复读,高中的教育就变得没有意义。这不仅浪费了极大的教育资源,也浪费了孩子们宝贵的青春。
我写了几篇关于复读生和高考改革的文章后,几位复读生和家长曾来信交流。我问他们为什么复读,他们的普遍反应是:不复读,上的学校就一落千丈。比如,你差一二十分没有进北大,按分数线进复旦、人大也许够了,但门都没有。几大一流院校,甚至次一流院校,谁也不服谁。就是不接受第二志愿。结果,本来水平和北大学生差不多,却不得不上一个非常小的学校。谁咽得下这口气呢?
可想而知,这种局面是在目前的制度下大家竞争的理性结果。一些大学,特别是次一流大学,会从这种不收第二志愿的策略中得到好处。比如,一个明明有实力上北大的学生,因为怕万一有闪失而“一落千丈”,第一志愿故意报低些、保险些。这样,一些质量不如北大的学校,就能抓住北大水平的学生。大家报北大、清华这类一流院校时,就会更加小心。
这样的游戏规则,便宜了一些大学,却苦了考生。苦读寒窗几年,竟然上不了一个水平适当的学校。除了再苦一年,也别无想法。这样,下一年的考生就会更苦。大家自相残杀,大学悠然坐得渔翁之利。
以后的高中毕业班,就会挤满一群超龄的小眼镜们。
按说,改变这种局面,并不是太难。有关部门至少有两件事情可以做。
第一,每个考生的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第三志愿等等,都可以同时填三个。由三个大学同时提档,同时考虑录取。如果全被录取,就让各大学来彼此竞争这名考生。美国每年申请大学的高中生,大多有好几个选择。即使像哈佛、耶鲁这样的名校,每年也都有不少录取了不来的学生,所以大家都会多招一些。我们的制度,为什么只逼着考生进行如此残酷的竞争,却不鼓励大学之间的竞争?
第二,至今在许多地方,还是先报志愿,后知道成绩。这是一个非常荒谬的制度。考生不知道自己的表现,怎么考虑上哪个学校?这分明是以考生为敌,逼着孩子小小年纪就进行人生赌博。所以,教育部应该规定,有关部门在考生报志愿前,必须让考生知道成绩。这是考生的基本权利。
以我个人的预见,这两个政策实施后,高分复读生不会彻底消失,但会大大减少,不至于对高考竞争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否则,高分复读就可能成为风气,毒化本来就已经问题重重的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