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三件宝——骂官、仇富、窝里吵
(一)
骂官、仇富、窝里吵——时下很多论坛的普遍现象,不敢说是流行论坛的主宰,但却是最抢眼的焦点话题!
(二)
缘何而起?可能与论坛的主体——网民在中国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无关系。
大凡进入论坛之人,一般不会是社会最底层之人。社会底层忙的是一日三餐,能裹腹蔽体就知足了,加之受教育程度低,物质上没有上网的条件,精神上也缺乏上网的动因。
社会最上层也基本不会在网上混,因身处要职,他们了解外界的主流渠道是文件、报告、汇报,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主要是决策大的社会事务,因此他们本身就是当下各种社会事件的旋涡中心,就是论坛关注的主要对象,就是这些网上风波的始作俑者。他们的信息渠道与网民之间存在一定的时差。当一切在网上刮起旋风时,他们那里早就风平浪静了——他们才是门道,我们赶的只是热闹。
(三)
掐头去尾,于是乎论坛就成了我等初识几个大字,一日三餐不缺,脑壳喜欢挞铁、发况的一伙人参与社会的主流渠道。
这是一伙怎样的人?说好听些,是一伙玩文字的有产阶级,说难听一些,是一伙撒泼的无聊文痞!这伙人高不成低不就——于金钱而言,小康有余大富不足,削尖脑壳也找不到金矿,整死个舅子又打不破饭碗。于权力而言——抬眼可见触手不及,市长就住在隔壁但又说不上话。身处社会中心却无力主宰社会,年青到老都在杀出去、冲进来中徘徊,结果永远也走不出围城。生活于我们只是一场永远赶不上的热闹,听得见掌声但看不见精彩,赶拢时往往曲终人散,永远迟到一步,永远只差一票。
…………耦断丝连,欲说还休,去意徘徊的边缘人………..
我把此种情形下产生的情绪叫作“疏离感”——于仕途不顺之人,称为政治疏离,于经商受挫之人,称为经济疏离,于谈情失恋之人,称为感情疏感……
(四)
论坛难道注定就是痛苦的发源地吗?
非也!此种心态古已有之,官宦及文人中最盛,当下之情形只是中国数千年来这种亚文化心态的延续,一点也不新潮,未来仍会生生不息。
商秧如是、屈原如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如是,司马光、王安石、范仲淹如是,鲁迅、柏杨、李敖如是,这些人尽管有些官至宰相,离政治顶峰只差一步,但终因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志改变历史,其表现出来的心态也就不能免俗,只不过他们的表现更加含蓄一些,更加文雅一些。《离骚》、《九歌》、《天问》,“三吏三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唯斯人,吾谁与归?”,“怒向刀丛觅小诗”,“丑陋的中国人”等,无一不是此种心态的渲泄```````````
(五)
因而,我们有理由作出这样的判断,论坛中的骂官、仇富、窝里吵绝不是一种病态。这种心态折射出的价值观甚至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虽然,有这样几个人——孔子、陶渊明、沈从文,他们超然于这种心态,且歌且行,但毕竟都是些三千年一开花的圣人,我等修为,想想都是罪过。
于是乎骂官、仇富、窝里吵便又多了一种借口和原动力,多了一份心安理得。
(六)
先说骂“官”——这里的“官”是广义的,是指官方,即政府、政府制定的政策及执行政策的官员三位一体,他们该骂。动乱年代的社会进步是*政权更迭来推动,和平时期的与时俱进*的就是“骂”——因为早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骂便成了人民对抗“官”的唯一武器。美国在上世纪初,一度政府非常腐败——政客当道,官商勾结,工业革命带来的失业人口巨增将各种社会矛盾推到了顶峰,一触即发。这时候,美国一伙有远见卓识的知识分子——主要是记者、教授、作家等在全国大小媒体连续数年骂“官”,揭露时弊,史称“扒粪运动”。骂官的结果和平演变出许多民主体制和社会革新,该运动与独立战争、南北战争齐名,成为美国历史上的里程碑。(如果骂还不能解决问题,公民可以拿起枪炮向政府宣战,这便是美国政府允许私人持枪的立法初衷。)
(七)
再说仇富——网上的仇富其实并不是针对作为自然人身份的富豪个人,网友们的仇富之心实质是剑指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以及官商勾、取财无道的某些有失公平公正的游戏规则。仇富心态因而赢得人心也就不足为奇了。此种现象在中国也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是蛊惑人心的口号,“苟富贵,勿相忘”是事成之后的承诺,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农民起义几乎都是在“均贫富”的大旗下召兵买马,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生口号、G党的土地革命……无一不是利用仇富的由头肇事。就在今天,宪法、有限责任公司制度、独资企业法把个人财富合法化的历史条件下,仍有好事者提出中国富人“致富原罪”论,依然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每一张钞票都浸渍着劳动者的血泪和汗水!
“无*不商”深入人心,“商人重利轻别离”已成定论。
凭心而论,现在的致富途径也确实难以与权力勾结、违规交易泾渭分明,故而在一部份人连明天的早饭都还没有着落的情况下声色犬马、一掷万金的富翁招致网友臭骂也就不是空穴来风了,甚至连高层决策中也将这一问题纳入了议题,十一五规划就明确提出加快穷人的致富速度,缩小贫富差距,并试图通过税收、社保等杠杆在资本领域对社会财富进行重新分配,抑制一定收入线上的富人,这一措施与网上仇富异曲同工,不谋而合。
共建和谐、仇富有理。
(八)
最后再说窝里吵——反弹琵琶理解,窝里吵其实就是一种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翻版,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便是“吵”的祖师爷,故而网友们的争吵也就不是什么可耻的事,只不过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和资讯手段发达的情况下内容更加丰富,方式更加多元一些而已。道德沦丧如斯的今天,响鼓亦需重锤,吵凶一点,骂狠一点无可非议,至于吵到何种程度,这分寸很难掌握,但底线不能超越人生攻击——就事论事可以漫无边际,因事涉人应该点到为止,因人而人要坚决杜绝。
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用生命捍卫你发表观点的权力”,当是民主政治亦是网上生存的基本准则。
(九)
如此看来,骂官、仇富、窝里吵并不可耻,它代表一种大众的流行文化——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便是骂官仇富的代表作,可见其构筑的价值观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有长期存在的合理空间,加以引导和提炼应该发掘出精英文化的。如果时空转换五千年,相信风雅颂、左传、史记、唐诗、宋词的作者一定是一位网民,一位敢于骂官、仇富、窝里吵的资格网民。
周末又至,喋喋不休,梅花三弄,占用大家时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