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ADOW=255,blue,1]台军事杂志之全方位细品T-98坦克[/SHADOW]

一:研发史
1970年底,中国第二代主力战车122中型战车在经历3年多的发展后,因无法突破技术瓶颈的制约宣告失败。直至文革结束前的数年间,中国主力战车的发展步伐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装甲部队正对其第二代主力战车进行不断改进,并在苏联T-64和T-72战车的刺激下,纷纷加快了第三代主力战车的研发步伐。此时,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中国的战车工业还仅徘徊在修修补补上,逐步拉大了与世界水平的差距。
1977年2月,在抖落了文革重负后,看着手中已经落后于北约和苏军近15年的装甲力量,陆军首次向军委科技装备委员会呈报了新型主力战车的战术、技术指标要求。在上级的要求下,军工部门随即展开了新型战车的研发工作。1978年4月,国防科工委和五机部在山西大同召开了“784”会议,讨论第二代(以后改称第三代)主力战车的研发方案,重新提出了新型第二代主力战车的研发目标,并对战技指标进行了论证。会议决定,第二代战车以德国的“豹”2战车为起点,主要作战目标是苏军的T-72战车。会后,五机部成立了会战指挥部,任命了总设计师和副总设计师,掀开了中国战车工业自文革后的首次发展高潮。
经过协作攻关后,1979年3月,617厂和201所研发成功了代号1224的新型战车论证性底盘试验样车。该车安装有120公厘火炮,液力机械式变速箱、摩擦减震器和MB8V331TC41型引擎,总装成功后立即投入试车,主要目的是为了考核从德国引进的MB8V331TC41型引擎、辅助系统以及行走装置、总体布局和整车的总体性能。随后,617厂和201所又研发了代号1226和1226F2的两辆试验样车。这两辆试验样车的外形相同,除安装了与1224试验样车相同的120公厘光膛炮外,无论是在战车外形还是在车体结构上都与1224试验样车有很大不同,其战斗全重分别为45.3吨和45.8吨,车全长为9.947米(炮向前)。两辆样车的区别是动力装置系统不同,1226试验样车安装的是636厂生产的8V165型柴油引擎,该引擎的功率为1000马力;1226F2试验样车安装的是616厂生产的12V150型引擎,其功率也为1000马力。两种试验样车的动力传动装置均为纵置式,可整体吊装,给保养车辆带来了很大便利。另外,两种样车均采用了由617厂研发的液力机械综合变速箱,该变速箱有4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作轻便,加速性和转向性能较好。悬吊装置采用了扭杆弹簧和液气筒复合悬吊,具有很好的避震性能。由于行走系统采用了6对小路轮和挂胶履带,与以往的战车相比,两辆试验样车的通行能力和行走系统的寿命有明显提高。
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如何在平坦的三北地区防御和阻击北方随时会兵临城下的重装集群,对于装备窘陋的陆军而言是个大伤脑筋的问题。借着与北约国家刚建立的准盟友关系,中国曾考虑引进德国的“豹”2战车作为陆军装甲部队的主力装备。一时间,军方高层和工厂的技术人员成了德国克劳斯-玛菲公司的常客。单在综合了全面的考量后,军方最终还是决定在吸收消化“豹”2技术的基础上研发具有中国特色的主力战车。因此,在设计1224、1226和1226F2试验样车的过程中,充分借鉴了德国“豹”2战车的许多设计理念。
1226和1226F2试验样车采用了焊接式炮塔,弹舱设置在炮塔尾部,乘员4人,在采用了许多新技术的条件下,试验样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一次性研发成功,同阶段的部件研发工作也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使中国的战车技术发展和技术储备有了新的实践和积累。
1981年80式战车被指定为中国第二代主力战车,1224、1226和1226F2试验样车实际上便成了第三代战车的前期预研车。80式战车成为第二代战车后,中国军工部门把第三代战车的论证工作提到了首要议程。不久,由于在论证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设计理念而产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第一种设计理念主张在苏军T-72战车的基础上研发第三代战车,其依据是中国已完全掌握了T-72的技术性能,在此基础上研发新一代战车对承袭了苏式风格数十年的战车工业体系无需做大的的调整。该方案为3人制战车,125公厘火炮,采用自动装填机。第二种设计理念主张另起炉灶,以研发新型战车为契机,彻底摆脱苏式体系。其设计方案为:采用类似以色列“驰车”式战车的设计风格,引擎前置,120公厘主炮,半自动装填机,动力系统为大功率柴油引擎或燃气轮机,打破以往传统的战车设计理念。由于两种设计理念各不相让,分歧较为严重,导致第三代战车专案论证工作暂时中断。
1984年7月,在统一了设计理念后,重新召开了由军方和研发部门(201所)共同参加的第三代战车战术、技术指标补充论证会议,会议决定采用类似T-72战车的整体设计方案,并任命祝榆生为总设计师。1986年夏,该专案由总参谋部与国防科工委联合上报国务院、中央军委;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复“第三代战车是装甲兵2000年的主要装备”。在国家“七?五”计画中,第三代战车被列为武器研发的重点专案。“八?五”专案期间被列为军队四大重点装备专案之一。
1989年春,总参装甲兵部与中国北方工业公司签订了第三代主力战车(第一阶段)合同书、来年初,617厂生产出了首辆第三代战车试验样车,并进行了工厂定型试验。1991年,经充分论证后,三代战车论证与分析组对三代战车的战技指标由40余项增加到70余项,这对提高和完善三代战车的作战性能产生了深远影响。1992年,617厂又生产了4辆三代战车样车。1993年,相关部门就三代战车炮塔正面防护系统三步指标专案召开了技术会,会上决定,为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将三代战车炮塔的正面防护从二步指标(600公厘)提高至三步指标(700公厘)。
1994年,总参兵种部和兵器总公司先后召开了两次“三代战车火控系统研发方案评审会”。同年8月,在中国南方某地,2辆三代战车初期样车进行了湿热地区的适应性摸底试验。试验中,2台样车共行驶了3800公里,发射各种炮弹200余发,完成16项试验项目。9月,在北京坨里和槐树岭地区又对三代战车进行了可靠性摸底试验和潜渡试验。1995年~1996年,3辆三代战车初期样车在黑龙江塔河县北方试验场进行了寒区摸底试验。1996年初,兵种部三代战车型号办公室在包头召开设计定型协调会。5月,617厂开始了三代战车正式样车的总装工作。12月3日,在装甲兵装备技术研究所试验场隆重举行了三代战车的交接仪式,三代战车从此正式由工程研发阶段进入设计定型阶段。
12月底,试验部队迅速将三代战车正式样车中的4辆调往塔河进行寒区适应性试验。在近2个多月的试验中,4辆样车累计行驶6900公里,完成近20余项试验项目。1997年底,三代战车的正式样车再次进入塔河试验场进行寒区试验,4辆样车累计行驶20000公里,完成近30余项试验项目,发射各种炮弹760余发。到1998年底,在经历了5年的试验和部队试用后,三代战车终于完成设计定型任务。经检测,三代战车在火力、火控、装甲防护性能以及一些高新科技的应用上达到或超过了设计要求。由于三代战车已被指定为“9910工程”(国庆五十周年阅兵)的重点车型,时间任务紧迫,在有关单位的不懈努力下,1998年底,三代战车通过了鉴定定型,正式命名为ZTZ-98式主力战车,并小批量生产参加“9910工程”。1999年10月1日,98式战车在国庆阅兵式上首次公开露面。
在近10余年的研发过程中,三代战车共耗资数亿人民币。参加阅兵式的单车造价为1600万人民币(约合190万美元),创下了中国国产战车造价的新高。
在完成了98式战车的设计定型后,科研单位又开始在该战车基础上加紧研发改进型号。与98式战车相比,98改的综合性能上又有较大提高,尤其是整车的可靠性。2001年底,首批40辆98改战车开始试装备解放军装甲部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