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给大家出个“脑筋急转弯”:有一个运动员在比赛中明明获得第三名,但站在领奖台季军位置上的人却不是他,这是为什么? 这就是本届亚运会上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原来,多哈亚运会规则规定,同一个代表团的运动员在个人项目中最多只能拿两块奖牌,因此即使这个代表团实力非凡能够包揽前三名,他们也只能够得到金银牌,铜牌则必须拱手让人。 这种怪异的赛制在射击比赛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在女子10米气步枪个人赛中,尽管中国选手以出色的发挥包揽了前三名,但是取得第三名的武柳希却并未能获得铜牌,铜牌最终由排名第四的哈萨克斯坦选手多夫冈获得。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说这种规定违背了体育精神也好,还是有利于这个项目的开展和普及也罢,或者是类似于“劫富济贫”“排排坐吃果果”之类的游戏,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对第三名获得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伤害。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个运动员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远离家乡,远离亲人,长年累月刻苦训练,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到头来却被无情地剥夺了所应得的荣誉,怎不叫他心寒?与其制订这样不近人情、毫无感情近乎有些麻木的狗屁规则,还不如一开始就规定每个比赛项目同一个国家只允许两人报名来得干脆。 明眼人都看得出,这种怪异的赛制无非就是针对中国代表团制订的,中国实在太强大了,如果没有这个规定的约束,许多项目上中国队不要说包揽前三名,就是包揽前六、前八也不是没有可能。 规则再怪异,也只能剥夺区区一块铜牌而已,却无法阻挡中国军团的胜利“会师”。说起“会师”,不禁令人想起70年前的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的艰难跋涉,终于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第四方面军胜利会师,这就是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陕北会师”。 记得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名嘴白岩松说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会师”。羽毛球双打葛菲/顾俊与黄楠雁/杨维胜利会师,乒乓球双打王楠/李菊与孙晋/杨影胜利会师,刘国梁/孔令辉与阎森/王励勤胜利会师,单打王楠与李菊也胜利会师了。会师的含义很简单,那就是金银牌已是囊中之物,板上钉钉。 会师两字说起来简单和轻巧。殊不知我们的运动员要历经多少磨难,闯过多少难关,流掉多少汗水,才能最终实现“会师”的目标。四渡赤水,突破乌江,飞夺泸定桥,抢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红军才完成了震惊中外的“长征”。所以说,会师看起来容易,但会师却包含几多艰辛、几多血汗。 多少年来,我国运动员在羽毛球、乒乓球比赛中,不知实现了多少次“会师”。中国能在奥运会这样的大型国际赛场上能实现这么多会师,区区亚运会就更不在话下了。羽毛球、乒乓球团体赛即将结束,各个单项比赛即将展开。按照中国队的实力,要在决赛中实现会师应该不是难事。我们期待这样的“会师”。 但话说回来,会师固然是好事,但对世界体育事业的发展极为不利,观赏程度也大打折扣。你想,两个同国籍的运动员决赛,尽管双方很投入,很努力,比赛也很精彩,但扣人心弦、吊人胃口的东西没有了。因为缺了两个字:悬念。 |